爨(cuàn)氏在晋以后到南北朝期间,势力逐渐巩固、发展,在南中地区形成外臣内王、名臣实王的强大自主势力。爨氏势力及控制区域不算太大,本无力与内地的政权相对抗,但因此时内地纷争不断,无力顾及南中,爨氏得以成为 “闭门天子”,称雄一方。
据《爨龙颜碑》的记载,其祖为晋宁、建宁二郡太守、龙骧将军、宁州刺史,父为龙骧辅国将军、八郡监军、晋宁、建宁二郡太守,追谥宁州刺史、邛都县侯,其本人为龙骧将军、护镇蛮校尉、宁州刺史、邛都县侯。从官职封爵看,爨氏至迟到此时已成为南中地区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。许多早期与爨氏并闻、称强一时的南中大姓,都退出历史舞台,让出一片天空给爨氏称雄。如雍、孟、董、李、毛等魏晋之际十分活跃的大姓,南北朝以后便不再见诸史籍,显然已并于爨氏,不成势力。
然而,爨氏虽然人才辈出,福运长久,数百年间成为中国西南之今云南、贵州一带最大的政治势力,但其所能控制的地域也相当有限。即使在其控制范围之内,也有很多大小势力,在爨氏统治下生存、发展。这种状态的存在,与爨氏及这一地区当时普遍实行的政治制度有关。多数的政治势力都没有发展为侯国规模,而是以家族制度管理所能控制地域。
蜀汉设置的建宁、越巂、云南、牂牁、兴古、永昌、朱提等南中七郡,爨氏得其三。朱提属阿芋路、阿猛、夔山、暴蛮、卢鹿蛮等部乌蛮,牂牁属昆明与谢氏、赵氏等,云南、永昌原为吕氏所据,后吕氏失势,兴起六诏、西洱河蛮等众多势力,爨氏势力的西至,止于今云南省安宁市境。其外就是俭望与徙莫祗两部地域。越巂郡之地则不仅路途遥远,还隔大江,爨氏没有能力染指。
爨氏家族虽然一直保持龙骧将军、宁州刺史、八郡监军一类名号,但这些官衔、名号应当是当初投靠成汉政权而得的封赏。有内地政权笼络的时候,可以以此名相联络,并号召原属宁州的一些势力。但从内部关系来讲,实力决定一切。由于我们能看到的材料,都是当时内地各政权的历史记录,西南的资料就限于与他们发生联系的事件和人物,以爨氏为多,这很容易让人夸大对爨氏势力的认识,形成独此一家的感觉。实际情况则要复杂得多,势力的分割极细,大小势力众多,关系复杂,争斗、兼并不断发生,谁也没有能力完成统一。
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的各大势力分割局面,由于当时缺乏资料,不得而知,直到唐代能较深入了解的时候,才浮出水面。唐初的局面,并非此时才形成,早已如此。有学者分析当时的局势,说: 至于牂牁大姓谢氏称强,据地自雄,犹爨氏之在建宁,故唐初黔州都督府所属谢氏首领者,牂州谢氏、庄州南谢蛮、应州东谢蛮、矩州西谢蛮,即自东晋以来相传,自为区域,后不服爨氏者。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: “祥子,元康末为永昌太守,值南夷作乱,闽濮反,乃南移永寿,去故郡千里,遂与州隔绝。”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说永昌郡 “有名无民,曰空荒不立”。非爨氏所能管。
南北朝时期,爨氏虽然没有形成侯国规模,却以长期形成的强大势力,称雄一隅。虽在名义上归附内地政权,但没有内地政权能对其施加影响,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爨氏自己手中,所以在其统治区域内,外臣内王或名臣实王是爨氏政权的真实状态。 爨氏的政权组织形式,也没有形成侯国的构架。爨氏的政权组织,表面上多沿用内地各王朝的封官、名号,有时自己承袭也沿此不改。但其内部真正起作用的组织形式,还是鬼主制度。所谓的鬼主制度,其实是一种以家族组织为基础的政权组织形式。
在鬼主制度中,有话语权的是家族首领。基于自然状态,家族首领有大有小,大能管小,但非行政隶属关系。组织形式比较松散,力量容易分散,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政治组织。故虽有数百年的时间磨砺,爨氏却停滞不前,也没有形成侯国的雏形。 南北朝时期,爨氏与南中地区其他的政治势力,维持相同的政权组织形态,没有更大的发展。但能依靠艰苦的经营,不断壮大——,众多势力罕能匹敌,成为一时的地方霸主。 爨氏称霸南中,是两种历史因素促成的。
PG电子官网首先是靠自己的才智与不断的努力,在乱世中扩展势力,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。另一方面,则是当时内地各政权对南中地区采取放任不管的政策促成的。动荡、混乱的局势,给地方各大势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能力、壮大自己力量的机会。社会需要重新整合政治权力,以求得社会的稳定。原来就最具实力的爨氏在这种权力整合中得利最多,得以走到南中政治权力的顶峰。 爨氏称霸南中的根基,从三国末期就已有发展的势头。
爨氏在三国初期,已很有势力,爨习得到诸葛亮重用,即因于此。三国末年爨谷率众南征交趾,充分显示当时爨氏在南中地区的实力。《晋书·陶璜传》: “孙皓时,交阯太守孙谞贪暴,为百姓所患。会察战邓荀至,擅调孔雀三千头,遣送秣陵,既苦远役,咸思为乱。郡吏吕兴杀谞及荀,以郡内附。武帝拜兴安南将军、交阯太守。寻为其功曹李统所杀,帝更以建宁爨谷为交阯太守。谷又死,更遣巴西马融代之。融病卒,南中监军霍弋又遣犍为杨稷代融,与将军毛炅,九真太守董元,牙门孟干、孟通、李松、王业、爨能等,自蜀出交阯,破吴军于古城,斩大都督修则、交州刺史刘俊。” 从上述记载无法知晓何以魏帝会任命爨谷为交趾太守,这其实是南中监军霍弋的主意。
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说: “咸熙元年,吴交趾郡吏吕兴杀太守孙〔谞〕,内附魏,魏拜兴安南将军。时南中监军霍弋表遣建宁爨谷为交趾太守,率牙门将军建宁董元、毛炅、孟干、孟通、爨熊、李松、王素等领部曲以讨之。” 很明显,是霍弋有了计划,才上报皇帝,批准实施。《晋书·陶璜传》说魏帝命爨谷云云,其实是省去了中间过程。 当时的形势,虽然魏已灭蜀,但只得巴蜀及南中之地,交趾对于魏朝廷而言,实在遥远,支援吕兴,从朝廷的角度来说,实在是无能为力。霍弋此举,也没有依靠朝廷之心,只想以自己能掌握的力量,拼力一搏。他派了很多人南下征战,但这些人并非带正规军队,而是自己的部曲。部曲只是各大姓自己的私人武装。正是因为这支军队的组成情况,决定了爨谷交趾太守的位置。爨氏势力最盛,就是此举的理由。霍弋要依靠大姓的力量,而爨氏又是大姓中最有影响的一家,只有他家能号召其他的大姓,爨谷领军,大家都能响应。 远征交趾之后半个多世纪,爨氏的两位重要人物又在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,展示爨氏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
李毅在宁州治乱无方,不仅扰乱地方,自己也困死孤城。继任的南夷校尉、宁州刺史王逊,不吸取李毅的教训,一味严刑苛罚,对辖区民众及各方势力,以严刑树威,杀人如麻,害得地方人人自危。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载: “晋宁郡,本益州也。……蜀建兴三年,丞相亮之南征,以郡民李恢为太守,改曰建宁,治味县。宁州别建,为益州郡。后太守李逷,恢孙也,与前太守董懂、建宁爨量共叛,宁州刺史王逊表改益州为晋宁郡。” 说明爨量等人是靠自己的力量,拥兵自保,对外则联络李成势力自固。李逷、董懂都是前后任事的太守,却听命于爨量,说明起事抵抗王逊,主要就是依靠爨氏的势力。
爨量被杀,并没有影响到爨氏势力的发展。李成以爨量地置交州及任命爨深为交州刺史等事,说明爨氏仍然保有爨量时的地盘和势力。爨深原在王逊手下任事,参与过对抗李成,却被任命为刺史,自然是因为倚重爨氏势力。 爨深在这一时期也十分活跃,并且因其任交州刺史,巩固势力,成为爨氏称霸南中的标志性人物。 爨深之后,在南北朝时期,史籍所载爨氏人物及活动尚有如下数事: 《晋书·穆帝纪》载 “永和元年冬十二月, 李势将爨来奔”。
《宋书·文帝纪》载“元嘉十八年……十二月,是月,晋宁太守爨松子反叛,宁州刺史徐循讨平之”。 爨深两次参与对抗李成的重大战事,但李成得宁州后,仍重用他,就是因为爨氏的强大势力。王溥《唐会要》卷98说: “西爨者,南宁之渠帅,自云本河东安邑人,七世祖事晋为南宁州太守,属中国乱,遂王蛮夷。梁元帝时,南宁州刺史徐文盛征诣荆州,有爨瓒者,遂据南宁之地,延袤二千余里。俗多华人,既死,其子震玩统其众。” 王钦若等编《册府元龟》卷956外臣部种族门说: “西爨,南宁之渠帅也。其王自云: 本河东安邑人,七世祖仕晋为南宁太守,属中国乱,遂王蛮夷。梁元帝时,南宁州刺史徐文盛征诣荆州,有爨瓒者遂据南宁之地。” 《太平御览》卷791西爨条、《新唐书·南蛮传》两爨蛮条等都有类似的记载。以时代的人物活动看,所谓爨氏七世祖,也就是爨深,称王之说未见,成就在南中的霸业却是事实。
全国咨询热线
PG电子·(中国大陆)官方网站
联系电话:13594780274
联系人:李总
邮箱:blocking@outlook.com
公司地址:马鞍山市转僚峰257号
微信扫一扫
手机官网